雖然正念是從處理「強迫洗衣」的第二支箭下手,但覺知當下出現的情緒時,念頭就會把潛藏的意識帶出。
但我們都已經被飢餓給嚇壞了,就像曾經歷過恐怖政權壓制的人民,眼神裡總有恐懼,永遠在盤算著下一步要往哪裡逃。就算出了門,也經常在想,食物收好了沒,以免父親自己在家吃過量,血糖升高到一發不可收拾。
就連曾經中風住院的事實都已遺忘,對於自身的失憶也無從想起。被逼急的時候,我爬到桌子底下,躲在椅子後面,甚至把自己反鎖在廁所裡,雖然可短暫逃過父親追討,但沉重的心理壓力卻無處可躲。為此,父女倆經常鬧脾氣。這樣的吃法當然不行,所以常被母親唸。回想起來,父親自中年起確診因家族遺傳患有糖尿病後,家中櫃子的深處總有母親藏匿的食物。
老是跟在母親身後畏首畏尾,看到生人更是緊張得不知招呼問好,光是皺著臉呆立,讓母親很是尷尬,只好笑著跟人說我天生是苦瓜臉。有一回父親餓,又進不了廚房,氣得罵我像防賊似的,我一時委屈滿腹,難過許久。我特別喜歡選在下班後,留在辦公室細看提案。
它提到一種意識的特殊狀態,對減壓很有助益,稱為「存在於正念中」(being Mindful) ,是指「意識存在於專注當下」的現象。不但身體、念頭、情緒,可以說整個心神完全專注在「切」的動作之中。轉化困頓的心境,以開放接受的態度,面對棘手的問題。小迪的學業成績不好,但很喜歡做菜,從小就夢想著以廚師為業。
把存在正念狀態設計成為主流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可理解、願意接受、可學會的課程,與卡巴金博士的個人經驗有關。也就在那場比賽中,當下只能做一件事,並且百分之百全力以赴。
正念照顧也是基於同樣的方法,透過正念為基礎的技巧和生活態度訓練,重現存在正念狀態的生活體驗,為面對老化過程的不適感、處理照護工作的身心勞累與挫折,提供一個自助助人的解決方案。」 存在正念狀態中,意謂著全神貫注,專注只能是臨場、當下。以下的例子都說明在個人經驗中,存在正念狀態只是配合當下心態,在電光火石的一瞬間到來。我們在生活中,因為注意力的聚焦,會出現短暫的正念體驗,處在這個片刻,心情會是最放鬆的,能力也可充分發揮。
他全神貫注在其中,不覺得已過了中午,集中的專注力,讓他忘了飢餓感。醫生在手術房進行一個重要的手術,那是一場與死神博鬥的過程,醫生與醫療團隊全神貫注工作著,不覺已過六小時,直到圓滿結束那一剎那,醫生才發現午後時光已過大半。正念體驗不只能夠聚焦專注力,也可開放專注力,產生對於事物的覺察力。小迪是一位高中生,家境並不富裕,他讀的是夜校,白天在餐廳打工,自食其力地半工半讀。
「完全沒有其它念頭」,不僅是指心思百分之百的專注當下,念頭也沒有飄到過去或許曾有的失敗經驗,也沒有想未來是否可以得獎而成功。同時會進一步喚醒自我覺察力,探索找出解決的方法。
他體驗到每個人帶著自身的問題生活著,或許處於生理的不適、壓力、不開心或迷失方向。更多的證據顯示,存在正念狀態所觸發的機制還包括: 專注而不批判的心理素質,幫助人們降低面對困境與壓力的防禦性。
高深的學問或許可以解答人生問題,但對於生命的課題,卻顯相對不足。此時,不管外界的批評如何,不畏懼任何的困難,即使遇到挫折了,也能快速自我修正回彈,這就是心識處於正念的狀態。攝影機拍到小迪做的菜,鏡頭下,一絲絲的豆腐細如髮絲,在羹湯中散開,成為一朵朵在湯中盛開的菊花,令人食指大動。喜歡打掃的家庭主婦:「我覺得在整理房間時,我很專心而忘我,事後也感到快樂。依照卡巴金的自述,他在當下幾秒之間看到一個願景,他想以科學家的實證精神,有別於宗教感性的途徑,把心智的功用採正念的方法,應用在西方社會的可行性。就像參加這場廚師比賽,小迪的注意力只能留在那一刻、身處在那一個空間。
」 一位媒體的企畫主管:「做廣告的提案時需要靈感,這是一個燒腦的工作,不會在一時一刻就出現 … …,找尋靈感需要隨時注意到周遭事物,覺察到彼此之間的連結點。他於一九七九年在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創立了「正念中心」。
」 一位專業攝影師,無論是企業老闆、藝術家、政治人物、村民或主婦,他都可在屏息之間,用鏡頭抓住各自的獨特神韻,他說:「我的觀察力源於對人們的好奇心和熱情。在一次青年廚藝競賽中,小迪以一道「菊花豆腐羹」一鳴驚人,得到青年組的金牌。
豆腐和刀的移動,就成為小迪當下所存有的全部世界。得獎的原因是刀功的細緻度超越專業水準。
醫院轉診癌末或慢性疼痛的病人,到中心的「身心綜合門診」中,希望藉由非藥物治療的方式,減輕病人的疼痛與不適感,緩解壓力和困境共處。小迪一共做了二十碗的菊花豆腐羹分給評審團品嚐,每一碗的菊花都開得一樣穩定而平均。不分心在過去與未來,是達成專注當下的原因。那段時間很安靜,我能放鬆但又很專注,好的創意就不知不覺地湧出。
四十年的實驗與臨床研究,證明正念減壓所採用的靜心引導方法,可以有效地緩解壓力依照卡巴金的自述,他在當下幾秒之間看到一個願景,他想以科學家的實證精神,有別於宗教感性的途徑,把心智的功用採正念的方法,應用在西方社會的可行性。
此時,不管外界的批評如何,不畏懼任何的困難,即使遇到挫折了,也能快速自我修正回彈,這就是心識處於正念的狀態。他全神貫注在其中,不覺得已過了中午,集中的專注力,讓他忘了飢餓感。
靜坐的體驗,讓身心狀況進行歸零的動作,找到問題與解決方法。他於一九七九年在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創立了「正念中心」。
就像參加這場廚師比賽,小迪的注意力只能留在那一刻、身處在那一個空間。它提到一種意識的特殊狀態,對減壓很有助益,稱為「存在於正念中」(being Mindful) ,是指「意識存在於專注當下」的現象。把存在正念狀態設計成為主流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可理解、願意接受、可學會的課程,與卡巴金博士的個人經驗有關。文:吳錫昌 存在正念狀態中 美國的時代週刊(TIME)有幾次以「正念革命」(Mindful Revolution)或「靜心的科學」(Science of Meditation)為主題,探討美國社會中崇尚一心多用,或是多工(Multi-tasking)文化的社會,需要從心智(mind)下手,提升大腦對於壓力的相處能力。
不但身體、念頭、情緒,可以說整個心神完全專注在「切」的動作之中。轉化困頓的心境,以開放接受的態度,面對棘手的問題。
」 存在正念狀態中,意謂著全神貫注,專注只能是臨場、當下。小迪是一位高中生,家境並不富裕,他讀的是夜校,白天在餐廳打工,自食其力地半工半讀。
四十年的實驗與臨床研究,證明正念減壓所採用的靜心引導方法,可以有效地緩解壓力。他是分子生物學家,但這並非他的職志,在尋找個人生涯目標的過程中,他受到韓國佛教臨濟宗的禪修經驗啟發。